Book Meets Film Forum 華文出版與影視媒合平台
  • BMFHome
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介紹
    • 諮詢
  • 歷屆媒合平台
    • 2015 >
      • 焦點推薦書
      • 一對一媒合會議
    • 2014 >
      • 焦點推薦書
      • 2014華文出版跨界媒合平台提案大會
      • 一對一媒合會議
      • 2014出版遇見電影趴
    • 2013 >
      • 焦點推薦書
    • 2012 >
      • 焦點推薦書
      • 成果
  • 工作坊
    • 2015 >
      • 「藏在書頁裡的億萬票房」 出版改編影視,柴智屏分享成功經驗
    • 2014 >
      • 《為提案加分的影音魔法》期前工作坊
      • 媒合會議說明與《提案教戰手冊》講座
    • 2013 >
      • 「電視作品的誕生─電視製作經驗分享」期前講座
      • 活動紀錄
    • 2012 >
      • 活動簡介
      • 活動記錄
  • 香港國際影視展
    • 2013
    • 歷史活動 >
      • 2012 >
        • 成果
  • 最新消息
    • 2016-03-03情意千字如今歷歷在目 論「文學影視化」的魅力與本質
    • 2016-02-19 「影視與出版聯合搶錢」 ─工商時報
    • ​2016-01-07 「藏在書頁裡的億萬票房」 出版改編影視,柴智屏分享成功
    • 2015-11-20 媒合平台 開始報名
    • 2015-02-12 第四屆華文出版與影視媒合平台於台北書展舉行
    • 2015-01-09 2015華文出版跨界媒合平台說明會
    • 2014-12-27「為提案加分的影音魔法」期前工作坊
    • 2014-02-11「華文影視媒合平台的初體驗」─點石成金
    • 2014-02-10《產業》跨界有話題,電影書吸金
    • 2014-02-06 「媒合平台,跨越有形與無形的界線」
    • New 2014-02-06「2014華文出版跨界媒合平台」於2月6日台北國際書展舉行
    • 2014台北國際書展 打造出版、影視媒合平台
    • 2013-12-19「電視作品的誕生─電視製作經驗分享」 王小棣、瞿友寧與出版界的Ç
    • 「電視作品的誕生─電視製作經驗分享」期前講座開放報名
  • English
    • about us >
      • introduction
      • committee
    • Press

情意千字如今歷歷在目 論「文學影視化」的魅力與本質

文/雪猴
​「林殊雖死,屬於林殊的責任不能死。」這句出自紅遍海內外的改編影劇作品《瑯琊榜》,加上先前也引發討論風潮的《後宮甄嬛傳》,讓「文學影視化」的概念成為出版業界討論焦點,而從2016台北國際書展舉辦的「華文出版與影視媒合平台」會議,便可看出文學改編影劇更受到重視。

分享在今年的「華文出版與影視媒合平台」會議中,不但有兩岸三地50餘家影視業者和近30家出版公司共同參加,更有超過300場的一對一媒合洽談。而像是尖端出版的《有五個姊姊的我就註定要單身了啊》國人輕小說,將由製作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的製作團隊拍攝真人電影;威向出版的愛情小說《孤芳不自賞》則由拍攝電視劇《何以笙簫默》的克頓傳媒進行改編影劇化,都反映出版品在數位化的時代必須朝向多元化經營的思維模式。
既然「文學影視化」已是現在出版品發展的一股潮流,那麼必然會碰到的問題便有兩個:一是改編影劇有何魅力與效應?二是改編影劇化所要考量的問題是甚麼?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可用《瑯琊榜》來作為解說範例。

筆者近期詢問了在中學擔任國文老師的男性友人,在看完《瑯琊榜》小說與電視劇之後的想法。他表示:之所以會接觸《瑯琊榜》,是透過網路的相關留言與宣傳而產生興趣,首先看過小說後,再回頭來看電視劇。他覺得該原著小說不僅只是傳統俗套的文藝流水帳,而是集俠義、愛情與宮廷鬥爭於一身的文學作品。至於電視劇則在維持原著精神下,把文字更加生動的化為一幕幕動人的影像。

當筆者進一步詢問他在向學生講授課程,是否有運用到《瑯琊榜》的作品時,他也指出:年輕的學生其實常因劇中偶像的造型,一方面留意起角色的舉手投足,另一方面也開始對一些劇中的設定產生興趣。

分享比方說:《瑯琊榜》在歷史中是否有類似的制度或名單存在?他便提出歷史上由於東漢末年黨錮事件的影響,士大夫不為權勢淫威所趨使的風骨,掀起品評人物的風潮,於是擬出不同類別名士的稱號榜單,出現「三君(君是被稱為時代領袖般的人)」、「八俊(俊是人才出眾的人)」、「八廚(廚是指捨棄錢財而致力救濟的人)」等名稱,這其實就是「瑯琊榜」這種「年度公子(或高手、美女等)排行」概念的先聲。藉由這樣的解說與比較,也讓學生們有更多的學習興趣。因此若要說改編影劇有何魅力與效應,除了帥哥美女總是吸引觀眾目光,而網路傳播的力量無遠弗屆外,作為一種補充教材,它可說改變教科書既有的文字描述引導,而增加多元而活潑的教學模式。

而改編影劇化所要考量的問題,在此參照出版品改編影視作品成功經驗的柴智屏說法,她是以自己監製的《小時代》為例,建議出版業者在挑選書籍改編成影視作品時,可以考慮幾個元素:人物的有趣度,不受限地域性的人物設定,及原作中展現的獨特魅力特質,並嘗試以影視界的角度來思考能夠引發觀眾共鳴的題材。

事實上一部作品從紙本變成影視的轉換過程十分耗時,曾拍攝改編侯文詠同名小說電視劇《危險心靈》的導演易智言便表示,從影視媒合、改編到進行拍攝至少都需花費一年以上的時間,像《危險心靈》便花了一年半的先行準備時間。

由此來看,改編作品絕非是單純從小說文本轉換成劇本對白。而提到改編作品,一般人最常問的問題通常是:「改編是否會忠於原著?」筆者曾訪談前述提到影劇化改編小說《孤芳不自賞》的作者風弄對於影視改編的看法,她提到許多讀者擔心:改編影劇後會失去原著小說的內涵,但她以不同論點表示,《孤芳不自賞》是部架構完整且充滿生命力的創作,只要維持住深層的精神特質,身為原著的她很很期待看到作品能有不一樣的呈現。

在書展的研討會中,有讀者問風弄在影劇改編過程時,作者與編劇是如何針對劇情溝通協調,而有沒有她想要保留下來的名橋段?對此風弄表示她並沒有跟編劇有直接的接觸,也沒有看過劇本,對於自己的創作在觀點上是很固定的,但影劇公司透過「全民化的探討」,以官方的宣傳管道中詢問讀者最想看到的內容是甚麼,在網路上直接跟讀者溝通甚麼場景是大家最有興趣的,身為作者她願意給予其最大的發揮空間。

分享風弄也特別提到其實影劇化過程,作者主要負責的是原作的授權協商,而編劇其實並不會每創作一集劇本就讓作者看過,因此作者與許多期待的讀者一樣,是要等待作品開始播映才會看到成果。而也曾應邀擔任編劇的風弄也不忘指出,改編跟寫小說很相像,作品必須要有連貫性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,如果編劇單純只是依據作者的要求強迫插入某些橋段或場景,事實上也只會破壞故事的完整性及戲劇張力。總的來說,「文學影視化」的概念絕非是新名詞,過去金庸經典名著《神鵰俠侶》、《鹿鼎記》、《倚天屠龍記》等,早已被多次改編成膾炙人口的電視劇或電影,不過隨著網路的普遍與發展,而讓「文學影視化」更被出版界所重視,並發展成IP (Intellectual Property,智慧財產)授權的多角化經營模式。
紅遍海內外的改編影劇作品《瑯琊榜》,加上先前也引發討論風潮的《後宮甄嬛傳》,讓「文學影視化」的概念成為出版業界討論焦點。若從改編影劇的效應和魅力來看,網路傳播加速了作品的感染力,還能將其視為一種生動的教學媒材;而「文學影視化」絕非只有忠於或不忠於原著內容的問題,改編就是一種創作過程,透過原作與編劇在自由發揮下仍維持原著精神的默契,才能使改編作品在演員們迷人外表與精湛演技的發揮下,得以呈現出創作最根本的精神,也就是「感動」。
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.